內容簡介:寓言故事膽小精悍,但總是能發人深省,讓人有所領悟,
企業管理寓言故事一 老農與石頭
有一位老農的農田當中,多年以來橫亙著一塊大石頭。這塊石頭碰斷了老農的好幾把犁頭,還弄環了他的中耕機。老農對此無可奈何,巨石成了他種田時揮之不去的心病。
一天在又一把犁頭打環壞之后,想起巨石給他帶來的無盡麻煩,老農終于下決心要了結這塊巨石。于是,他找來撬棍伸進巨石底下。他驚訝地發現,石頭埋在地里并沒有想像的那么深那么厚,稍使勁就可以把石頭撬起來,再用大錘打碎,清出地里,老農腦海里閃過多年來被巨石因擾的情景,再想到可以更早些把這樁頭疼事處理掉,禁不住一臉的苦笑。
從這則寓言故事中,我們會領悟出企業管理中的道理:遇到問題應立即弄清根源,有問題更需要立即處理,絕不拖延。企業管理活動中,往往會遇到反復出現的問題或不良現象,如若諱疾忌醫或拖延了事,積壓下來,就必然給企業造成困難,甚至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,嚴重時還會威脅到企業的生存。所以,對企業管理中出現頻率較多的問題,不應回避,而應抓住苗頭,及時調查,追根溯源,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企業管理寓言故事二 猴子實驗
猴子實驗科學家將四只猴子關在一人密閉房間里,每天喂很少食物,讓猴子餓得吱吱叫。幾天后,實驗者在房間上面的小洞放下一串香蕉,一只餓得頭昏眼花的大猴子一個箭步沖向前,可是當它還沒有拿到香蕉時,就被預設機關所潑出的滾燙熱水燙得全是傷,當后面三只猴子依次爬上去拿香蕉時,一樣被熱水燙傷。于是眾猴子只好望“蕉”興嘆。
幾天后,實驗者換了一只新猴子進入房內,當新猴子肚子餓得也想去吃香蕉時,立刻被其他三只老猴子制止,并告知有危險,千萬不可嘗試。實驗者再換一只猴子進入房間內,當這只猴子想吃香蕉時,有趣的事情發生了,這次不僅剩下的三只猴子制止它,連沒被燙過的半新猴子也極力阻止它。
實驗繼續著,當所有猴子都已換過之后,沒有一只猴子曾經被燙過,上頭的熱水機關也取消了,香蕉唾手可得,卻沒有一只猴子敢前去享用。
企業禁忌經常故老相傳,雖然事過境遷、環境改變,大多數的組織仍然恪守前人的失敗經驗,平白錯失大好機會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企業管理寓言故事三 獵殺駱駝
獵殺駱駝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,到沙漠支獵殺駱駝。他們到了目的地。父親問老大:“你看到了什么?” 老大回答:“我看到了獵槍,還有駱駝,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。” 父親搖搖頭說:“不對。” 父親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二。老二回答說:“我看見了爸爸、大哥、弟弟、獵槍,還有沙漠。” 父親又搖搖頭說:“不對。” 父親又以同樣的問題問老三。老三回答:“我只看到了駱駝。” 父親高興地說:“你答對了。”
制定目標而能產生效果,秘決就是“明確”二字,成功的目標,必須是明確的。進一步說,目標要具體化、要量化。對于企業而言,一個時期的戰略目標必須是明確、具體的;對于一人團隊來說,行動的目標也必須是明確的、具體的,只有這樣,才能讓全體成員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,才能對全體成產生巨大的激勵作用。有了明確、具體的目標,不管具體到哪一個階段,也不管在實現目標的進程中遇到了什么意外的情況或問題,都能夠保企業或者團隊成員調查自己的工作任務和努力程度,保證能始終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。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企業管理寓言故事四 培養老鷹而非訓練鴨子
培養老鷹而非訓練鴨子,老鷹和鴨子雖然從表面上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但從本質上它們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動物。 :
老鷹并不會有太多的鳴叫,它們在高空盤旋注視四面八方,用犀利的目光追尋獵物,并以最快的速度捕獲獵物;而鴨子卻只能在水面上生活;它們幾乎沒有任何能力去爭取什么。同時,鴨子整天都會嘎嘎叫,換句話說,除了只會嘎嘎叫以外,它什么都不做。在處理問題時,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,因為那是光說不練,缺乏執行力,于事無補。
在你的公司里,你要懂得辨識老鷹和鴨子,只會嘎嘎叫的鴨子,通常都會找一些理由及借口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及無能,好一點的鴨子會將問題反映出來,老鷹不僅會主動去發掘問題,而且還會主動尋求最快的且最有效率解決問題的方法,所以對公司的貢獻度也最大。因此對于識貨的老板來說,擁有一只老鷹遠勝過擁有十只甚至更多的鴨子。
~~~~~~~~~~
企業管理寓言故事五 木桶定律
眾所周知,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,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,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。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成為“木桶定律”或“木桶理論”。根據這一核心內容,“木桶定律”還有三個推論:其一,只有當木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時,木桶才能盛滿水;只要這個木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,木桶里的水就是不可能是滿的;其二,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是沒有意義的,高得越多,浪費就越大;其三,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,應該設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,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徑。與木桶定律相似的還有一個鏈條定律:一根鏈條最薄弱的環節和其他環節一樣承受著相同的強度,那么鏈條越長,就越薄弱。
對一個組織來說,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參差齊的,而劣質的部分往往以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。“最短的木板”與“最最弱的環節”都是組織中有用的一部分,只不過比其它部分稍差一些,你不能把它們當做爛蘋果扔掉。因此,管理的真正意義就是去修補最短的那塊木板。
企業管理可以借鑒寓言故事的深意,下面是企業管理必看的經典寓言故事:
袋鼠與籠子
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,于是開會討論,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。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。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,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。
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,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,決定一不做二不休,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。
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,“你們看,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?”長頸鹿問。
“很難說。”袋鼠說∶“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!”
心得:
事有“本末”、“輕重”、“緩急”,關門是本,加高籠子是末,舍本而逐末,當然就不得要領了。管理是什么?管理是抓事情的“本末”、“輕重”、“緩急”。
扁鵲的醫術
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∶“你們家兄弟三人,都精于醫術,到底哪一位最好呢?”
扁鵲答說∶“長兄最好,中兄次之,我最差。”
文王再問∶“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?”
扁鵲答說∶“我長兄治病,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。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,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,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。我中兄治病,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時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,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本鄉里。而我扁鵲治病,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、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,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,名氣因此響遍全國。”
文王說∶“你說得好極了。”
心得:
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,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,可惜大多數的事業經營者均未能體會到這一點,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,有時是亡羊補牢,為時已晚。